澎湖漁業捕鰻
非去不可的澎湖景點

澎湖傳統產業介紹

澎湖傳統產業介紹(漁業、潮間帶抱墩、西衛手工麵線)

澎湖傳統漁業導覽

一、【捕鰻魚具錢鰻筒流傳百餘年】

隨著時代變遷,傳統的捕魚技術已鮮為現代年輕人所了解,為讓後代子孫了解早年先人為謀三餐,和大海博浪的艱辛,昨日現年七十三歲的楊姓老漁民特出面細說放「錢鰻筒」的辛苦過程。 楊姓老漁民說,放錢鰻筒沒有季節限制,一年四季都可從事,無論漲潮或退潮都可放,由於筒內放置臭肚魚為餌,因此散發出陣陣魚臭味,目前七美、望安、湖西、白沙、西嶼等地都還有很多漁船在從事,是一種流傳百餘年的古老漁法。

楊姓漁民指出,錢鰻是裸胸鯙的泛稱,是一種夜行性兇狠的肉食穴居魚類,昨日觸礁的漁船因不了解赤崁漁港北方沿岸石滬群密佈,礁棚綿延,雖是錢鰻上好的棲息地,但也是船隻最容易觸礁擱淺的地方,才會造成漁船觸礁破洞的意外事故。 經常前往當地海域捕錢鰻的林姓漁民說,每年農曆三至八月,每個月十二到十六、二六到三十期間,是捕錢鰻也放錢鰻筒的黃金時段,近年來因錢鰻棲息洞穴皆遭碎 珊瑚、老古丁堪滿,導致礁棚錢鰻逐年銳減,再加上各地善於放錢鰻筒的漁船紛紛前往作業,沿岸的錢鰻數量和昔年相比,簡直不可同日而語。(圖/文 宋國正)

資料出處:澎湖時報 電子報 http://www.penghutime.com.tw/newsdata.php?no=13020518

二、【潮間帶抱墩】

每年春季一到,因為海藻的生長,小石斑聚集離岸較近的石墩覓食。(墩)是由玄武岩或珊瑚礁石堆 疊山型而成,漁民幫魚做個家,其實是陷阱,每當退潮時,用網圍住石墩,再將網內石塊一一搬出,小魚 沒有石頭堆疊的保護,全數落網,有石班魚、螃蟹等。在西衛(順風尾的港後仔)堆疊石墩(檢墩),做為活動 抱墩地點諺語: (初三、十八流,沒一擔也有一頭)意思是指每個月這兩天潮差最大,抱墩的數量增加,魚獲都會不錯。時間:每月農曆初一或十五前後二、三天。

三、【西衛手工麵線】

承古法製作的手工麵線,澎湖西衛已有百年的歷史,小小的西衛里有20幾家在製作麵線,清晨三四點就起 床,製作過程繁複,每個環結細心仔細,整個過程時間冗長,天氣的好壞關係到麵線的品質,此項技術只有師傅們拿捏的準。當旅客來到西衛卡膜脈民宿時,隨時可 以看見路邊一波波白色瀑布,吸引許多人停留腳步一覽澎湖傳統產業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場景。卡膜脈民宿結合地方王姓麵線人家,以預約方式讓房客體驗,流傳至今 已第五代的製麵線過程,讓房客了解如何將麵團變成麵線,其中親自體驗其手法,更進一步的了解當地產業的特色。

四、【站港(站坪)釣魚】坪=潮間帶

在前往吉貝搭乘快艇時,經常會在赤崁碼頭外看到有人站在水道旁拿著一隻釣竿釣魚,這就是站港釣魚;退潮時所有的魚會退到水深較深的水道中集中起來,因此大部份的釣者會利用這一段時間拿著長釣竿、魚簍開始尋找合適的地點釣魚,大部份的漁貨以玳瑁石斑為主,有時還會釣到青嘴等高經濟魚類,是澎湖另類的釣魚方法之一。